畲族民歌:簡要介紹,歷史淵源,藝術特色,歌俗,山歌雙音,畲族民歌題材內容,畲族歌唱

畲族民歌:簡要介紹,歷史淵源,藝術特色,歌俗,山歌雙音,畲族民歌題材內容,畲族歌唱

畲族民歌

畲族(shē zú)民歌隨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畲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畲族民歌批准時間:二OO六年非遺級別:國家級遺產類別:傳統音樂遺產編號:Ⅱ-7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

簡要介紹,歷史淵源,藝術特色,歌俗,山歌雙音,畲族民歌題材內容,畲族歌唱形式,分類,代表作品,傳承意義,相關傳承人,傳承現狀,

簡要介紹畲族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閩東、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自稱"山哈",意為山裡的住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 溫州文成一部分等省。畲族有悠久的歷史。"畲"字,意為"刀耕火種",用作民族名稱始於南宋末年。元代以來,"畲民"作為畲族的專有名稱,普遍出現在漢文史籍。最遲在7世紀,畲族就已經定居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地區。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習俗和語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主要活動形式。山歌是畲族民眾傳授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等各種社會知識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不論男女老少大都善歌,並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民族歌俗歌會。畲族人民喜愛唱歌,內容豐富多彩 ,最為普遍傳唱的是長篇敘事《高皇歌》(亦稱《盤瓠王歌》)。歌中敘述盤瓠非凡身世及其經歷業績和民族起源 。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調均受各自居住地區漢族方言的影響,日漸地域化。居住在鳳凰山區的畲族,民歌明顯地受潮州方言的影響,豐順縣畲族民歌則受客家方言的影響。畲族常借用漢字記畲語音法手抄許多歌本。舊社會畲民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歌唱歌作為一種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較高,常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論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斗睿鬥智,形成一套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的對歌習俗。歷史淵源畲族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主要少數民族,畲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與音樂的傳承主要靠畲族歌言口傳身授。畲族人自稱“山哈”,賦予民歌以“歌言”的獨特稱謂,“山哈歌言”被畲家人視為傳家之寶。閩東歌言分布在寧德市所轄的七縣二市,及福州市的連江、羅源。閩東畲族歌言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按畲族的自然習慣和曲調的不同特點,可劃分為福安和蕉城調。羅源和連江調、福鼎調、霞浦調和古田調。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獨特的“雙條落”二聲部盤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聲、真聲和真假聲結合三種,以假聲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閩東畲族歌言有“攔路對歌”,“蠶里來客對歌”。“做表姐對歌”,“做親家伯對歌”等一系列罕見的盤歌習俗及定期定點規模大,民眾性廣的歌節歌俗。畲族歌言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以手抄唱本和歌節歌俗傳承為主。“歌言禮”、“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徵,畲族歌言這種音樂文化形式,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規律和特點,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畲歌隨著畲語代代傳承,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一是歌場傳承;二是祖輩家庭代代傳承;三是師承;四是手抄歌本傳承;五是創作傳承;六是祭祀儀式或活動中傳承。“閩東畲族歌言”的主要價值有: 1 、首先體現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 2 、體現了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3 、體現了促進地方旅遊經濟發展的實用開發價值。藝術特色歌俗歌俗主要有攔路情歌、來客"比肚才"、"做表姐"、"做親家伯"等。歌會主要有農曆四月"分龍節"在福安穆陽一帶蘇堤山的牛石崗歌會,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雲山的歌會,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營坑白雲山的歌會,八月十五中秋節福安城關鎮的歌會,九月初九霞浦城關馬洋目蓮山與溪南葛雲山的歌會等。上山勞動,單人時往往以歌驅寂寞,遠處有人聽到,聽出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就往往接上,發展成談情說愛的對唱。山上常有人對歌,所以有人稱畲鄉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稱為山歌。農閒時,村上來了客人,村上年齡相仿的異性就活躍起來,天一黑,眾歌手到客主家門口放一鞭炮,湧入中堂起歌頭:"日頭落山岙里黃,太(看)見阿哥(妹)娘洞(郎洞)來,阿妹(哥)冒(無)納(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來打大鋪(對歌)"。如果客人是歌手,會很快對上,如果客人確無歌手,則以歌罵得他回去以後非學起來不可。若客人來了,村上無人對歌,也會被人視為此村無能。找客人對歌,村上上場唱者必須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客人必須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喪服期內或造房豎柱時,不對歌,要對也要放別人家去對。來客對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雙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戲真演,雙方都未婚則求之不得,往往唱來一個終身伴侶。來客對歌,一般對一整夜,半夜時主家燒點心招待所有在場者,唱到天亮時,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結尾是"嘮歌嘮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鄉,唱條歌兒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全康"。對歌結束時,村上主要幾個對歌者要集點錢作為"手薪"送給客人。當然唱歌來了真感情,就不是送點"手薪"了。另外,畲族婚俗中,有三個熱鬧的場面。一是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門時;二是借鍋和殺雞時;三是婚宴酒過三巡,赤娘、姐妹舉杯敬酒時,新娘端上裝有一對紅燭燈、酒盞、銀手鐲的敬酒盤,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從首席第一位客人舅公開始,唱罷敬酒歌,送上一雙鞋給舅公,舅公則將備好的紅包放到盤內,並將酒一飲而盡,再一一敬其他客人。山歌雙音畲族二聲部山歌“雙音”",流傳於福建省寧德市的蕉城區八都鎮猴盾畲族村及其周邊的畲村,畲族“雙音”,是畲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畲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國畲族山歌中唯一倖存的畲族二聲部山歌歌種,畲族“雙音”有別於其它畲族山歌,在於它獨特的演唱方式和聲部音樂復調性的組合形式。極具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畲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主要表現形式1 、二聲部山歌“雙音”屬清唱,演唱形式,每個聲部至少 1 人,每個聲部的演唱人數可多可少,不論聲部的男、女性別演唱,亦可兩聲部都由同性別演唱,但演唱情歌就一定要男、女各唱一聲部。 2 、二聲部山歌“雙音”詞律歌詞結構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體,四句為一條。 3 、二聲部山歌“雙音”的聲部組合形式 有以下這么幾種類型: ( 1 )支聲式由兩個聲部同時演唱同一旋律及其變體,( 2 )和音式兩聲部之間節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異,構成多種不同音程關係。樂句終止音相同。( 3 )接應式兩聲部之間,一聲部來了,另一聲部緊接。頭尾相疊置。( 4 )模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變體,在不問聲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後出現。

畲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學術價值:在音樂史中,常見的畲族民歌只有單聲部,而畲族“雙音”卻是多聲部民歌,在其它少數民族民歌中, 也是不多見類似畲族“雙音”這樣具有音樂復調性質的民歌。其二,畲族“雙音”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傳承歷史,在畲族民間音樂文化中以及全國其他少數民族民歌中實屬罕見。搶救和保護畲族“雙音”,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乃至對世界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畲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實用價值:在於對畲族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文化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畲族民歌題材內容畲族民歌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敘事歌(含神話傳說歌和小說歌)、雜歌(含愛情、勞動生活、傳授知識、倫理道德、娛樂生活等內容)、儀式歌(含婚儀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畲族民歌的曲調大致可分為山歌調和師公調兩大類。山歌調包括:福寧調、福鼎調、霞浦調、羅連調、麗水調、景寧調、龍泉調、文成調等。師公調包括念誦調和配合做公德動作的歌唱。畲族山歌多用假聲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講調、假聲唱、放高音等三種變化。在福建省寧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還有一種"雙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詞演唱,曲調之間形成支聲式、模仿式或和音式關係。此種唱歌形式曾有一段時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風吹竹葉尾提提》等。現已瀕危,亟待搶救。畲民喜唱山歌,不僅婚嫁喜慶,逢年過節唱,而且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閒暇休息、談情說愛時唱,甚至在喪葬悲哀時也以歌代哭傾吐衷情。畲族民歌一般以四言、七言體韻文為一條,四句為一首,也有少數歌詞第一句為三個字或五個字,講究押韻,第三句末字須仄聲。畲族民歌很多,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種類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時令歌、小說歌、革命歌、兒歌、雜歌等。編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卷》畲族婚俗歌935首,哀歌642首,還有用本土史實編成的《打酒局》、《打鹽霸》、《古老歌》和《湯夫人歌》等4首長聯歌。畲族歌唱形式畲族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音樂形式。畲族歌曲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如閩東地區有4個調區,即福鼎調區(流行於福鼎、柘榮、霞浦縣北部。屬五聲商調式)、霞商調區(流行霞浦縣大部分、福寧縣等地區,屬商調式)、福寧調區(流行於福安、寧德、壽寧、民間南、古田、周寧、柘榮西部等地)、羅連調區(流行於羅源連江、寧德、南部的飛鸞等地),浙江畲族也有5個基本曲調,即麗水調、景寧調、文成調、龍泉調、瑞安調。縱觀畲族歌曲以輕聲細語為特色,在詞曲結構方面,歌調比較整齊,多7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稱為一條)。一首民歌,少則1-2條,多則7-8條;調式多為五聲性調式,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都有,其中商調式分布最廣,角調次之,徵、羽、宮調式再次之。畲族人民擅長二聲部重唱的唱法,人們稱之為"雙音",畲族稱"雙條落"。在演唱上,帶有輪唱性質。"雙音"最初是兩個人唱,發展到可以3人,也可4人。一般不超過4人。兩聲部分上兩人演唱,兩個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兩男兩如是由一男一女二人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後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後兩個字或四個字接唱,要與前唱者唱同樣的歌詞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調。"雙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聲,後來男子敢用真聲唱,聽起來聲部更加清晰。畲族假聲唱法追求恬靜、纖嫩、清秀、古樸。由於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現平講調、"假聲唱"和"放高音"和三種不同曲調整。演唱"雙音"不嚴格規定時間、場合,但必須在唱歌的季節,即從農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為畲家唱歌的季節。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節日,畲家總是成群結隊走親串友,以歌當話,還要舉行盛大的對歌會。這都是欣賞畲家"雙音"的好時節。

畲族民歌講究畲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一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一一個曲調。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很少伴有動作與器樂。傳師學師是由畲族法師向學師"弟子"進行傳師學師的活動,在舉行傳師學師儀式上,所有祭師坐在筵桌上,由主持傳師學師儀式的東道師在筵桌上很有節奏的自擊鼓自唱的兵歌。傳師學師時,法師在鈴刀、龍角、扁鼓、鈴鐘、琴簫等道具和樂器的吹、搖、拉、碰擊聲中時而邊念咒邊誦詞,時而邊歌邊舞。分類畲族民歌按首數多少可分為短歌和長聯歌,獨立一首為短歌,平時多唱短歌;幾首、幾十首甚至上百首為一個整體內容的民歌稱長聯歌(或敘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時辰歌》等,景寧一帶還有《打鹽霸》、《打酒局》、《湯夫人歌》等長聯歌。《高王歌》是記述畲族源流傳說的長聯歌,畲族人民視為傳世之寶,民族史詩,畲族家喻戶曉,世代傳唱,全詩共112首。勞動歌是以歌唱形式表達各項生產勞動須遵循的農事季節,介紹生產知識,如何爭取豐收,實現美好生活等。廣泛流傳的有:二十四節氣歌、十二時辰歌、種田歌、勤耕歌、採茶歌等。《砍柴歌》是在畲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勞動歌之一,畲民男女老少人人會唱,具體形成年代不詳。該歌是畲族姑娘在山上、田間勞動時,相遇砍柴青年即興編唱的勞動歌曲,內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愛的情調。情歌又稱緣歌,是畲族民歌中數量最多,流傳最廣,最動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種事物為襯托,表達男女間愛情的,青年男女通過情歌談情說愛,互相傾吐真摯情感,排除一切阻力,實現男女結為夫妻的目的,即使中老年歌手對歌,亦善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歌來助興。《情歌對唱》畲語稱嘮歌,即男女相互對唱,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你走進畲村,就可聽到山上、田間的男女對歌聲。情歌對唱,基本上是一男一女對唱,各唱一首,一唱一和,男女青年相遇時,一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據主唱者的歌詞內容應對,所以和唱者要隨編隨唱,難度較大。情歌除野外勞動時對唱外,也有夜間對唱,晚飯後開始,天明結束。一是不妨礙勞動時間;二可吸引眾多聽眾。畲民喜唱山歌,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論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比睿鬥智,更具特點的是在喪葬悲哀時,以歌代哭,傾吐哀情。《哀歌》又稱喪儀歌,形成年代久遠,至今畲村畲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後,靈堂兩邊擺上長凳,凡死者下輩均入座唱哀歌,整個靈堂沒有豪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內容大都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樂善為人,表達對死者的尊敬,祈禱死者安息,懺悔對死者生前照顧不周和對孝子的讚揚,對不孝的斥責,其曲調低沉悲切。畲族還有懷念先輩,追述歷史的功德歌。功德歌有統一歌詞的手抄本流行,並由專門祭師舞蹈,是做各種類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動作、有道具,地點在師爺間或本家灶邊,歌名有:齊聲呼、月月唱、大離別、小離別、媳婦苦、捲筒線、牛崽傳、二十四孝、五更嘆、行孝、灶君保護、夾歌等12段,唱時要唱三輪,唱夾歌內容時,由三人一組進行,一人肩背竹簍(也有用谷切),手抓一把白米,另二人抬著一隻布袋,繞著靈堂棺木,對歌作舞,像抓白鶴一樣,通過引鶴、放鶴、言鶴,意為引魂升天,亡故仙師騎鶴上天堂,唱"撈鶴"歌,跳"撈鶴"舞。

代表作品《高皇歌》、《封金山》、《時辰歌》等傳承意義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民歌作品儲存於畲民頭腦之中,通過口頭代代相傳,部分民歌以漢字畲語記錄的手抄本流傳民間。畲族歌言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另外,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關傳承人藍陳啟 雷美鳳傳承現狀畲族民歌,畲族人民在生活中曾無時不歌、無事不唱。然而根據調查,現今會唱畲歌的民間歌手已所剩無幾,且年齡多在60歲以上,許多珍貴的畲族民歌手抄本也已流失。在經濟條件改善較快的畲族村落,這種文化遺失情況更加嚴重。雖然現今舞台上也會出現一些“畲歌”,但是這種“畲歌”加入了太多現代漢族的音樂元素,已失去了一定的原真性。

相關詞條

畲族民歌畲族(shē zú)民歌隨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

畲族音樂畲族居住在中國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 5省的部分山區,人口368832人(1982年統計)。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僅廣東東部極少數畲族使用苗瑤語族的布努...

鉛山畲族民歌簡介畲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傳統民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畲族民歌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敘事歌、雜歌、儀式歌。《雷氏族譜》載,高辛皇帝三公主回山...

畲歌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頭文學,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常借用漢字記畲語音法手抄歌本。舊社會畲民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歌唱歌作為一種...

畲族文化畲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中國南方游耕民族,從原始居住地廣東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貴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

畲族三月三三月三是畲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在這一節日裡舉行盛大歌會,並祭祖先拜穀神,載歌載舞,熱鬧非凡。並且,還要吃烏米飯,緬懷祖先,款待來客,故“三月三”又稱“烏飯節...

浙江民歌浙江民歌是古老的傳統民歌。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悠久,特色鮮明。浙江的民歌按音樂體裁大致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燈調、蓮花、儀式歌六大類,並附錄生活音調...

畲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畲族二聲部山歌“雙音”,流傳於福建省寧德市的蕉城區八都鎮猴盾畲族村及其周邊的畲村,畲族“雙音”,是畲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畲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國畲族...

畲族歷史與文化《畲族歷史與文化》是1995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畲族文化史略 畲族民歌淺析 《盤瓠歌》的淺識 淺談畲族民歌發展和喪俗改革 試談畲族山歌在民族群...

中華民族全書:中國畲族《中華民族全書:中國畲族》是《中華民族全書》叢書中的一冊,介紹的是少數民族畲族,書中主題鮮明,圖文並茂,創意新穎。如有關家庭禮儀、取名習俗、婚姻習俗、節慶習俗...

山歌(民歌體裁)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講究畲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

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簡介3月30日,農曆三月初三,福建寧德市舉辦畲族“三月三”歌會活動。畲族同胞們以歌會友,以舞傳情,共度佳節。現場,還展出了畲族的特色民俗與技藝,吸引眾人觀看...

傳世畲歌(一)畲族民歌的作用(二)畲族民歌的特色(三)畲族民歌的傳承一、畲族傳統風情歌(一)在家做東(二)出門做客(三)比試肚才(1)現場鬥智(2)謎歌猜唱...

畲族百年實錄《畲族百年實錄》一書,是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重點協作課題規劃安排的課題,由浙江省政協牽頭負責征編出版工作...

景寧畲族景寧畲族於唐永泰二年(766)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距今約1200多年。畲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中國南方游耕民族,從原始居住地廣東被分散到福建、...

畲鄉笙歌備案立項號片名備案單位編劇備案結果備案地影劇備字[2017]第9053號畲鄉笙歌1福建鯤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1郝赫赫1修改後同意拍攝福建省梗概:在省城歌舞團工作的畲族...

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研究》是2007年5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

中華56民族之歌《加林賽》:佤族民歌 《牛角彎彎》:拉祜族民歌 《打麥歌》:普米族民歌 《馬桑樹兒搭燈台》:土家族民歌 《倒酒紅兵哥哥嘗》:畲族民歌 《山歌》:阿昌族民歌 ...

熱門詞條

黑洞

黃少祺

廣域網

捕蚊達人

pdf password remover

劫匪與殭屍

純金貴公子

桐城派

商業攝影

新莊棒球場

席德進

金台灣山莊

騎士戰歌

愛心圖

餐桌禮儀

Yahoo News

槍戰

認識你真好

刑事警察局

風雪飄落的季節

龍珠Z

株式會社

福特福克斯

復活節

迷你

Baha

如果那天我沒死

相关推荐

王者荣耀表情如何设置 表情设置及发送教程
龙武2游戏怎么样 详细评测和玩家心得分享
南瓜多久成熟 成熟期多长时间
365bet在线网址

南瓜多久成熟 成熟期多长时间

06-29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