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乡镇 > 乡镇 > 大源乡 > 走进大源

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肖坊村

2017-05-10 09:23           浏览量:{{ pvCount }}      字号:   

一、地理位置

肖坊村坐落在誉有“全国深呼吸百家榜首”-将乐县北部,隶属国家级生态乡--大源乡。该村位于304省道将泰公路沿线,距福银高速公路万安下口12公里。村庄距离国家4A级风景区玉华洞约40公里,距世界自然遗产泰宁大金湖约40公里,距宝台山杜鹃花海5公里。 

 

二、历史背景 

肖坊村开基于元季,村落格局形成于明初。元至顺年间(1330-1333),原籍山东曲阜、泰定恩科进士、建阳知县张冠魁弃官避世、隐姓埋名,至将乐北乡龙华里开基。三世祖子旻公张元福(1373-1416)为将乐名道士,堪舆精湛,于明永乐年间重新开辟村基,卜定阳基、阴基,改造村落水道、街巷,据肖坊《张氏族谱》记载:“肖坊村居原系上■(土叚)大林俚。公审其龙脉之行度,察其山川所钟聚,新立基址于斯。疏改随龙血脉水道及大乘水,扦曲通流。”(《三世祖庐山公志》)“公年三十七建立宗祠,四十整邨头阳基,为三子卜居,并开村头阴基;四十二岁修理开善阳盘,令次子居焉,并扦开善阴基;四十三岁扦龙华古圳及改九曲溪并七星街,世传本乡‘九曲黄河水,八斗七星街’,是公所扦。”(《志三世祖始终行诣》)由此,奠定了肖坊村的村落格局。 

虽经六百余年变迁,包括清乾隆年间回禄之灾,肖坊村的山水格局、街巷布局仍得以保全。肖坊村坐落于西南-东北走向的山间溪谷,山体南高北低且南山环抱状,谷地平坦,玉带环腰,自然环境十分符合传统村落选址山环水抱的风水理念。肖坊村端坐溪南,坐南朝北,以高山为祖、低山为屏,经张元福改造的谷溪、古圳在村前交汇,呈兜状,为双龙环抱格局,聚气生息。东北端水尾处,营建石板桥、文昌阁等,广植树木,以关锁水口、补缺障空、挡风聚气。上坪、坪头即村落东西两端各置水井,为坤井、乾井,以八卦镇村。肖坊村村落功能分区明显。张氏祠堂位于村落穴心,背靠山龙,正对水龙兜底。宗祠以东至古圳之间,为居住区,现存4座传统木构民居;居住区内坪头、七星街、赫巷、中心巷、伍头巷、水门头等巷路前后相接,回转通达,且东侧七星街、水门头等顺古圳而行,为肖坊村街巷水系一大特色。顺古圳而上的居住区东后隅,沿圳分布猪圈牛栏等生产性建筑。乾坤井周边即村头、村尾建造坛庙、学堂、书斋等公共建筑。张氏宗祠以西,良田百亩。 

由于人口膨胀及社会变迁,肖坊村沿溪新建多层建筑,部分传统建筑已经闲置不用,部分传统建筑保存较差甚至倒塌,对肖坊村历史风貌造成一定影响,但村落的山水格局、村落布局犹存,村落功能分区仍旧,是十分难得的体现闽西传统村落选址、布局特色的典型案例,对研究古代家族聚落风水格局营造及传统风水理论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三、发展现状 

肖坊村于2016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肖坊古建筑依山而建,村内一条小溪环绕村庄,巷弄交错。建筑在一个平面上,一字排开,尽显示规模。肖坊古建筑多建于明末清初,且数量众多,古民居、牌坊、庙宇、古井、古桥应有尽有。建筑体量较大而色调朴实,外观简洁却内部雕栏画栋,显示出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民居多为由门厅由门厅(含天井)、前厅(含天井)、中厅(含天井)、后厅(含天进和内廊)、后厢房及西侧厢房组成四合院,是研究闽西北地区古民居建造技术很好的实物依据。其中张氏宗祠牌坊(又名上祠堂)上的为砖雕雕工精美,雕的龙、狮、松、鹤、梅、菊、鸟等栩栩如生,是研究闽西北地区砖雕技术十分难得的实物依据,有着较好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稳定的单一性宗族村落,使村子内外的公共性事务活动保持有序运行,村落的生活及周边环境得以维持,古建筑内部长期保持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使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工作得到相对有效保障。 

肖坊张氏宗祠牌坊(又名上祠堂),位于将乐县大源乡肖坊村山坪脚下,是一处清代陵墓祠庙式牌坊,牌坊坐南向北,方向168度,为4柱3间三楼式,砖、石仿木架结构,面阔19米。其正楼、次楼中雕龙、狮、松、鹤、梅、菊、鸟等砖雕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尤其是正楼中的上坊、下坊和上槛中的梅鹤图、松鹤图、双狮戏珠图、双龙门当等砖雕实是大气状观,是研究闽西北地区牌坊建造和砖雕技术十分难得的实物依据,有着较好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下厝张氏祖厝位于将乐县大源乡肖坊村下厝是一处明末清初古民居建筑。坐北向南。方向181°。通进深18米,通面阔12米,通高5.2米,总面积21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张氏祖厝由门厅、正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据了解,张氏祖厝第一代始祖张祖民自有了肖坊村便有了张氏祖厝。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 

肖坊村52号张氏祖厝,又称土库坪张氏祖厝,位于将乐县大源乡肖坊村土库坪(肖坊村52号),是一处清代民居建筑。该厝坐南朝北方向165度,由门厅(含天井)、前厅(含天井)、中厅(含天井)、后厅(含天进和内廊)、后厢房及西侧厢房组成四合院。南北长44米,东西宽23米,通高6米。门厅为3开间单檐硬山平屋,后院厢房为单檐9开间;前、中、后座分别为单檐三开间楼房,高平屋硬山,东西两侧组合马头墙,明次间穿斗结构,建筑规模宏大,是研究闽西北地区古民居建造技术很好的实物依据。 

肖坊村51号张氏祖厝,又称土库坪张氏祖厝,位于将乐县大源乡肖坊村土库坪,是一处清代民居建筑。该厝坐南向北,方向165°,由门厅由门厅(含天井)、前厅(含天井)、中厅(含天井)、后厅(含天进和内廊)、后厢房及西侧厢房组成四合院。通进深44米,通面阔23米,通高6米,总面积1012平方米,共39间。门厅为3开间,单檐硬山平屋,后院厢房为9开间;前、中、后座分别为单檐三开间楼房,高平屋硬山顶,东西两侧饰组合马头墙,明次间穿斗结构。是研究闽西北地区古民居建造技术很好的实物依据。 

张氏祖厝(又名董厝),位于将乐县大源乡肖坊村54号,是一处清代民居建筑。该厝坐南朝北方向180度,由门厅(含天井)、正厅(含后天井)组成四合院。南北长9.1米,东西宽12.8 米,通高4.9米。门厅为3开间单檐悬山顶平屋,正座面阔3间4柱,进深4柱2间,6架梁穿斗砖木结构,设门厅,西侧边门设有厢房一直(2间设后门)。该建筑小巧玲珑,是研究闽西北地区古民居建造技术有力的实物依据。 

八角楼,又名文昌阁位于肖坊村南侧。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原楼为3层8角建筑物,单檐尖顶筒瓦木构架,飞檐翘角,每层均有花窗回廊,窗棂轩敞。历经无数风雨,曾多次修建。楼内供奉佛像,是信友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灵之所 

节孝坊,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一年,道光皇帝为旌表肖坊村张嘉侃的妻子萧氏孝顺贞洁而立为,牌坊为庑殿顶构架,用花岗岩建筑。檐下置石斗拱、石鼓、石阑额、须尔座,凿雕有精美的人物、书法等装饰图,是我县仅存的三块节孝坊之一。 

 

四、历史人文特色 

(一)历史名人 

肖坊村自古重文重教,出了不少能人。历史长河中的肖坊,以张冠魁辞官到此开基,拉开张氏家族漫漫序幕,又因民国县长张者驹的赤子情怀激起涟漪,继而迎来肖坊新的时代篇章。 

张冠魁和张者驹都是村民心目中的先贤能人。不过,村里人对这两个“知县”级别的能人,是有不同爱戴之处的:对于张冠魁,村民看重的是其与世无争、急流勇退的品性;对于张者驹,村民看重的不是其在民国时期担任过的浙江盐务局局长、江西抚州参议员、顺昌县长等官职,而是其精湛的医术和热心帮助村民的赤子情怀。 

位于村巷土库坪的张氏祖厝,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祖厝四合院前、中、后座分别为单檐三开间楼房,东西两侧组合马头墙,明次间穿斗结构,建筑规模宏大,左右建筑遥相呼应,相依相合,留下“鸳鸯栋”的雅誉。 

张者驹便出生于此。如今厝堂摆放着的一张案桌便是张者驹在外为官时回乡所造,案桌上刻着“黄金有时甘韫椟、黄金何物敢骄人”的字样,教导后人为人勿张扬高傲,需内敛谦虚。据张生禄老人回忆,张者驹医术高明,每次回乡,都非常谦虚礼貌,看到孩子就劝他们要多读书,村里人不论遇上什么疾患,他有求必应。 

相比之下,村中妇孺皆知的第三个能人名声更大。他便是肖坊三世祖子旻公张元福(1373~1416年)。 

今天的肖坊格局,大都出自于他手。明代永乐年间,张元福“卜定阳基、阴基,改造村落水道、街巷”。据族谱《志三世祖始终行诣》记载:“公年三十七建立宗祠,四十整邨头阳基,为三子卜居,并开村头阴基;四十二岁修理开善阳盘,令次子居焉,并扦开善阴基;四十三岁扦龙华古圳及改九曲溪并七星街,世传本乡‘九曲黄河水,八斗七星街’,是公所扦。” 

张元福,道号三峰真人,人称张真人,精通天文地理,道术高明,乐善好施。当地广为传颂的一件事是,有一年将乐城乡爆发瘟疫,一时间生灵涂炭,人心惶惶。张真人处事不惊,深入高山溪涧,采摘草药,研磨成粉倒入城中饮用水井,医救了一大批民众。瘟疫过后,当地百姓还特意为其建立了生祠。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将乐分卷》收录了一个故事,说将乐有“金华、银华、玉华”三洞,其中金华山洞里住着一只狐妖,法力高强,常幻化成人形,以虚妄幻象迷惑人而食之,为害甚巨。为此,村民赶至肖坊,求助张真人前往镇妖。借着引幡,张真人找到了躲在金华洞深处的狐妖,与狐妖斗智斗勇,最后将洞中狐妖压在了山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将乐食闹(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食闹伙”, 是福建民间音乐中独特的品种,形成于地方民俗,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是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和民间音乐的重要材料 

按使用范围的不同,食闹音乐可分为喜庆音乐、龙灯锣鼓和丧葬音乐。食闹音乐使用的乐器有梅花(大唢呐、大吹)、喳子(小唢呐)、横竹(笛子)、椰胡、二胡、琵琶、三弦、扬琴、鼓、平锣、小锣、大钹、小钹、镜锣和云铮等。 

喜庆音乐:逢年过节、迎神赛会、老年寿诞和结婚生子皆曰喜庆,为了助兴,都可以动用食闹音乐。 

龙灯锣鼓:鼓乐队由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和两支梅花(大唢呐)组成。唢呐演奏的是龙灯专用曲。曲目共八支。龙灯锣鼓曲牌是由龙灯锣鼓和梅花曲牌组合成的音乐。完整的龙灯锣鼓经,由三段组成,即“火炮—行板—火炮”。起始火炮锣鼓是舞龙活动的引子,不用梅花曲牌。起始火炮锣鼓结束,在行板锣鼓和梅花曲声中,龙灯踩街、入户、回龙。舞龙时用的是火炮锣鼓。 

丧葬音乐是一个完全独立、绝对不能与其他音乐混用的套曲。它有与众不同的乐器“七星鼓”。是一种面径二十几厘米,高十几厘米的双面牛皮鼓。使用时,鼓手一手持鼓,一手执键,随音乐节奏击打。因为需七面鼓同时使用,故曰“七星鼓”,其声铿然,动人心魄。 

2、客家擂茶(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清水擂茶的显著代表,是客家擂茶文化的缩影。她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时期就已出现。 

擂茶采用茶叶、芝麻、花生等生料,以及青草药擂制。即擂即用,讲究鲜美。擂茶配方种类繁多,有养颜美容型、清凉解毒型、去滞消食型、补中益气型等。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天然的中草药,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常饮擂茶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 

肖坊的擂茶习俗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屋乔迁、婚姻喜事、生日寿诞、开业庆典、欢庆佳节等等,都要宴请擂茶,以款待佳宾。无论身处乡野,还是居住闹市,擂茶的影子可以说无处不在。

3、南词(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地方曲艺,俗称“八韵南词”。如今的浙江金华一带的婺剧(或它的前身)应是南词的源头。南词是以清唱形式进入将乐的。至1964年之前,一直保持着清唱形式。随着《赵书记治水》节目登上舞台。(该节目1965年被选送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 从此“南词说唱”成了有南词音乐流传的地方的主要表演形式。并成为省内很多地方效仿的表演形式。 

南词最有代表性的清唱节目是《天官赐福》。这是一个喜庆节目,也是南词音乐的启蒙唱本。将乐南词中,《天官赐福》是唯一被非常完整保留下来的唱本,也是唯一全部唱腔被完整传递下来的节目。演唱《天官赐福》在将乐被称为“开天官”,演唱前后须燃放烟花爆竹,演员盛装出场、气氛喜庆,深受百姓的喜爱。 

4、村里的一些民俗活动和传统工艺,如正月“闹桥灯”、“迎龙灯”、端午包粽子、重阳节登高、榨茶子、明笋制作、竹编簸箕以活态方式传承,沿袭至今。 

  

五、红色文化发展  

肖坊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由于地处将乐县至泰宁县的中段,是一个重要节点、交1931年6月-1934年红军曾经三次在肖坊村建立红色政权,是红军重要的后勤补给、物质转运基地,现在村里还保存有肖坊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医院、红军第五兵站、交通传递站(邮局)等红色遗迹。受红军影响,当时仅有不到400人口的肖坊村就有20多人参加了红军,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曾经担任肖坊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将乐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的谢有兴。由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贡献突出,1951年肖坊村被中央人民政府南方根据地访问团确定为革命老区村。 

  

六、村落发展现状 

今年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村落、革命老区村的建设,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扶持,近三年来各级共投入项目资金400多万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医院、红军桥等红色遗迹进行保护修缮,同时新建了文化休闲公园、候鸟旅居基地、美术写生基地等,发展自然生态、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肖坊村先后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福建省乡村旅游4A级经营单位等。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